写写画画

牛奶和面包 生存和孤独

still-live
我有过美好的作家梦。曾经一度很甜蜜的一个美梦!梦想用文字拯救世界般的宏伟。但几年后的某些时候,我看着天空发呆,我知道我偏离了那个方向。越走越远!现在偶尔写出一点不痛不痒的文字更是给自己看,给自己安慰一般⋯⋯ 或许都算不上个愤青,伪愤青!但是对于文字的某些时候的欲望还是让自己无法释怀。我看电影里的那些作家。有的过于商业,有的过于戏剧,有的根本不存在,虚构的产物而已。我眼中的作家们应该是颠沛流离的,是总是挨饿的,是生活在风口上的那群人。因为只有那样才能写出真正的,真实的感受,切肤经历才是发人深省的。生活要继续,思想要继续,牛奶面包也是要继续的。而对于一个写字的人来说,怎么把夜袭而来的孤独映射成文字,怎么把少量的牛奶面包填充来袭的饥饿,都是生活所必须经过的。我甚至可以从伟大文字里看到隐秘在其中的琐碎感受。乔治·奥威尔在巴黎时,当只有最后的60个生丁时,他买了夹洋葱的面包,因为洋葱刺鼻的味道可以持续很久,能让他感觉到自己最近刚刚吃过。海明威在巴黎时,总是避免挨着面包店走,但因为它们总是开在临街,甚至露天营业,那诱人的香味飘出,让海明威觉得“在巴黎你总是吃不饱,甚至会感到饿得慌”。而马尔克斯由于在写作《百年孤独》时遭遇的穷困和尴尬,以至于在他看来,所有开肉铺、开面包店或旅馆的,都是可恶的小人。奥威尔简单直接地把那种体验描述为:贫穷并不是制造简单的肮脏,而是说谎,为了尊严而说谎。日子越是压迫,感受越是迫切,我们留下的文字越是犀利。我想这不单单指人在面临饥饿或者尊严。即使面对爱情也是一样的,真正的感受和幻想中的感受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前些天晚上无意中看了《Something's Gotta Give》,剧中黛安娜·基顿饰的艾丽卡是纽约著名的作家。电影戏剧性的戏弄了两个上了年纪的人。但在我眼里,艾丽卡在之前幻想的创作爱情剧本和之后大龄恋爱又失恋的文字是截然不同的,都被镜头夸张的体现了出来。还有《the world L》中的Jane,小说家,把身边的缩影都写成了文字。不管是剧中的这个角色还是生活中的这样的人都应该是有很大争议的。但是我想,虽然她对于文字的感受过于偏激,但是有时候确实是必要的。往往人在那些极端的和生命的消逝中才能真正激发自己另一个思维的空间。当然还有《one tree hill》中的Lucas,对于我来说他的文字是敏感和细腻,文字总是带着忧伤和惆怅!

人的一生是多样的,对于有的人是单选题,对于有的人是多选题,而剩下的自然是自选题。在我看来所有的自选题都是一种类似偏激狂的孤独。那种或许一往无前的孤独或者停滞不前的孤独。有的时候谎言和欺骗结伴同行,有时候被他们蒙蔽了自我。在奥斯特《孤独及其创造者的》里记录了华莱士的《遗作集》中的一句话“在非同寻常的现实面前,意识取代了想像的位置。”我不知道其和孤独的关联,但总是浮现。有时候我反复了读了好几遍,每一次都体会到不一样的意义。现实、想像、意识⋯⋯
每天我们起床,上班,下班,睡觉⋯⋯这样不停的反复着,看起来和在超市售银台刷过去的一件件物品一般。我们做好工作,我们领取薪水,我们就可以好好生活下来,直到有一天死去。太阳还是一样得升起,一样的落下,电梯一样上上下下,陌生位置上一样有人开始重复做同样的事!一样的朝九晚五。那些微笑的面前和微笑的背后。书中写到,“连believe中都隐藏着一个lie。”我看到后笑了,笑得肆无忌惮,笑得忘我失态⋯⋯

本文由 Jackchen Design 1984 作者:jackchen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